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中心  > 中药

大黄

货号

功能

播报
泻下攻积,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,逐瘀通经。 [1]

主治

播报
1、积滞便秘: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,能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。又因其苦寒沉降,善能泄热,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。
2、血热吐衄,目赤咽肿:本品苦降,能使上炎之火下泄,又具清热泻火,凉血止血之功。
3、热毒疮疡,烧烫伤:本品内服外用均可。内服能清热解毒,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,使热毒下泄。外用能泻火解毒,凉血消肿。
4、瘀血诸证: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,其既可下瘀血,又清瘀热,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。
5、湿热痢疾、黄疸、淋证:本品具有泻下通便,导湿热外出之功,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。 [1]

用法用量

播报
1、内服:煎汤,3-12g;泻下通便,宜后下,不可久煎;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;研末,0.5-2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、涂。煎液亦可作灌肠用。
2、生大黄泻下力强,故欲攻下者宜生用,入汤剂应后下,或用开水泡服;久煎则泻下力减弱。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、活血作用较好,宜用于瘀血证。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。 [1]

不良反应

播报
1、生药一般毒性较低,但服用过量也可中毒,尤其是鲜大黄毒性较大,可引起恶心、呕吐、头昏、腹胀痛、黄疸等。
2、引起大黄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服用过量及长期使用,故临床上应掌握用量及中病即止的用药原则。
3、中毒早期可注射阿朴吗啡催吐;泻下不止时,可给收敛剂,有脱水现象时可输液;镇静止痛剂也可应用;腹痛剧烈时,可用白芍15g、乌药、黄连、延胡索、藿香各9g、广木香3g、甘草6g水煎服;休克时,可用四逆针,每次2-4ml肌注或静注。 [1]

禁忌

播报
1、中药配伍禁忌:黄芩为使。
2、中西药配伍禁忌:
(1)不宜与核黄酸、烟酸、咖啡因、茶碱等药同用;
(2)不宜与铁剂、洋地黄等药物合用;
(3)不宜与胃蛋白酶、多酶片等合用;
(4)不宜与四环素、利福平、磺胺类药合用,有可能发生中毒性肝病;
(5)不宜与维生素B2、维生素B2、烟酸、维生素B4、维生素C合用,因其能使大黄的抑菌作用降低;
(6)不宜与异烟肼同用,容易形成鞣酸盐沉淀,使吸收减少,影响疗效;
(7)大黄与苯巴比妥、磺胺、青霉素、复方阿司匹林等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现象,不宜同用;
(8)酚妥拉明可以拮抗大黄的止血作用,不宜同用;
(9)氯霉素可以降低大黄的泻下作用,不宜同用;
(10)药用炭、鞣酸蛋白、碱性药物(如碳酸氢钠)可以减少大黄的吸收,不宜同用。

注意事项

播报
1、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,易伤正气,如非实证,不宜妄用。
2、本品苦寒,易伤胃气,脾胃虚弱者慎用。
3、其性沉降,且善活血祛瘀,故妇女怀孕、月经期、哺乳期应忌用。

药理作用

播报
1、对消化系统的作用:大黄有泻下作用,大黄蒽醌苷是其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。对胃、十二指肠以及肝损伤有保护作用,并能促进胆汁和胰腺的分泌。
2、对血液系统的作用:大黄对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,既能止血,又能活血,还可降血脂。
3、抗病原微生物作用:大黄蒽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链球菌、白喉杆菌、大肠杆菌等,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此外,大黄对某些真菌、阿米巴原虫、阴道滴虫和血吸虫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
4、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:大黄小剂量有强心作用,大剂量则表现为抑制作用。大黄酊剂可使兔耳血管扩张,使正常大鼠血压下降。
5、对免疫功能的作用:大黄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,能促进人T淋巴细胞转化,提高肝炎患者血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。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对机体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
6、此外,大黄尚有一定的降低尿素氮、利尿、抗炎、解热、抗肿瘤、抗衰老、抗生育等作用。 [1]

毒理作用

播报
小鼠腹腔注射掌叶大黄醇提取物40g(生药)/kg,大鼠灌服煎剂30g/kg,72h内未见异常表现和死亡,小鼠口服掌叶大黄煎剂LD50153.5±4.5g/kg。小鼠灌服大黄素、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的LD50分别为0.56g/kg、1.15g/kg和10.0g/kg。通常服用大量毒性较低,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头晕等。长期经常服用蒽醌类泻药可致肝硬变和电解质代谢紊乱。

相关论述

播报
1、《神农本草经》:下瘀血,血闭寒热,破癥瘕积聚,留饮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通利水谷,调中化食,安和五脏。
2、《药性论》:主寒热,消食,炼五脏,通女子经候,利水肿,破痰实,冷热积聚,宿食,利大小肠,贴热毒肿,主小儿寒热时疾,烦热,蚀脓,破留血。
3、《本草纲目》:下痢赤白,里急腹痛,小便淋沥,实热燥结,潮热谵语,黃疸,诸火疮。
4、《药品化义》:大黄气味重浊,直降下行,走而不守,有斩关夺门之力,故号将军。专攻心腹胀满,胸胃蓄热,积聚痰实,便结瘀洫,女人经闭。

临床应用

播报
1、治阳明腑实证,常与芒硝、厚朴、枳实配伍,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,为急下之剂,如大承气汤(《伤寒论》);若大黄用量较轻,与麻仁、杏仁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,则泻下力缓和,方如麻子仁丸(《伤寒论》)。
2、治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,当与补虚药配伍,以攻补兼施,标本并顾。
3、治热结而气血不足者,配人参、当归等药,方如黄龙汤(《伤寒六书》);如热结津伤者,配麦冬、生地、玄参等,方如增液承气汤(《温病条辨》);若脾阳不足,冷积便秘,须与附子、干姜等配伍,如温脾汤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。
4、治血热妄行之吐血、衄血、咯血,常与黄连、黄芩同用,如泻心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5、治上消化道出血,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,有较好疗效。
6、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、咽喉肿痛、牙龈肿痛等证,与黄芩、栀子等药同用,如凉膈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
7、治热毒痈肿疔疮,常与金银花、蒲公英、连翘等同用。
8、治肠痈腹痛,可与牡丹皮、桃仁、芒硝等同用,如大黄牡丹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9、治乳痈,可用与粉草共研末,酒熬成膏的金黄散(《妇人良方》)。
10、治口疮糜烂,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(《太平圣惠方》)。
11、治烧烫伤,可单用粉,或配地榆粉,用麻油调敷患处。
12、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、恶露不尽者,常与桃仁、土鳖虫等同用,如下瘀血汤(《金匮要略》)
13、治妇女瘀血经闭,可与桃核、桂枝等配伍,如桃核承气汤(《伤寒论》)。
14、治跌打损伤,瘀血肿痛,常与当归、红花、穿山甲等同用,如复元活血汤(《医学发明》)。
15、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,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(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),或与黄连、黄芩、白芍等同用。
16、治湿热黄疸,常配茵陈、栀子、如茵陈蒿汤(《伤寒论》);治湿热淋证者,常配木通,车前子、栀子等,如八正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 [1]

相关配伍

播报
1、大黄配荆芥穗:大黄苦寒,主沉降,力猛善行,为泻下之要药;荆芥穗味辛芳香性温不燥,气质轻扬,长于升散。二药配伍,一升一降,相互制约,清升浊降,共收清热通便之功。
2、大黄配肉桂:大黄苦寒通下,破积导滞,泻火凉血,行瘀通经;肉桂辛热温中益火消阴,温补肾阳,散寒止痛。二药配伍,相互制约,相互促进,相互转化,以肉桂之辛热,制大黄之苦寒峻下之势;又以大黄之寒凉,制肉桂辛热燥烈之弊,共收振脾阳通大便之功。
3、大黄配升麻:大黄苦寒,气味俱厚,走而不守,荡涤积聚,无所阻碍,抗菌解毒,泻火凉血,逐瘀通经,利胆退黄;升麻体轻升散,升阳散郁,清热解毒,疏风透疹。大黄以沉降为主,升麻以升散为要。二药伍用,升降兼备,相反相成,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之功甚妙。
4、大黄配煅石膏:大黄清热凉血解毒;煅石膏敛疮生肌。二药配仼,凉血解毒,燥湿生肌,研末外敷可治烫伤。
5、大黄配附子:大黄苦降下行,攻积导滞;附子辛热走散,温里散寒,并制约大黄的寒凝之性。二药配伍,既能温散寒结,又能通下积滞。治疗寒实內结的腹痛便秘有良效;因二药善通下寒积,又可用治疝气疼痛。
6、大黄配阿胶:大黄苦寒清热,泻下积滞;阿胶养阴补血,润燥清热。二药相配,养阴清热,润肠通便。治疗阴虚肠燥及热邪伤阴所致的大便秘结,疗效较好。
7、大黄配干姜:大黄通腑泄热,推陈出新,小量可开启脾胃,调中化湿;干姜温胃散寒,和中止痛。二药合用,寒热相制为用,共奏温脾清胃,安和中焦之功。
8、大黄配生石膏:大黄凉血解毒,清热泻火,攻积导滞;生石膏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,兼能透达邪热。二药合用,气血两清,内泄外透,共奏清泄实热之功。凡邪热内盛,高热不退,烦渴便秘,皆可配伍应用。
9、大黄配生地黄:大黄清泄血分实热,凉血祛瘀止血;生地黄养阴清热,凉血止血。二药配伍,清热养阴而不伤正,凉血止血而不留瘀。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、衄血、崩漏、尿血等有较好疗效。
10、大黄配代赭石:大黄清泄瘀热,凉血止血;代赭石平肝镇逆,凉血止血。二药配伍,清镇平降,相得益彰,共奏平肝凉血,化瘀止血之功。治疗肝火上冲,气火上逆所致咳血、吐血、衄血、便血等。
11、大黄配赤芍:大黄活血化瘀,荡涤肠胃实热积滞;赤芍清热凉血,祛瘀止痛药相配,既能清热泻火通便,又能化瘀消癥散结。治疗实热结聚所致的便秘以及瘀血内结所致的癥瘕痞块有良效。
12、大黄配龙胆:大黄荡涤肠胃有形之积滞,又能泄无形之热邪;龙胆苦寒,清肝泄火。二者合用,清泄肝胆实火,除胃肠之伏火积热。治疗肝胆郁热上炎之胸胁疼痛、口苦耳聋、目赤肿痛,肝胆湿热之黄疸,胃肠积热之口臭咽干、腹胀便结,以及血热妄行之吐血、衄血等。
13、大黄配漏芦:大黄泻火,清热解毒;漏芦凊热解毒,散结消痈。二药配合,清热解毒功效增强,专泻脏腑实火而凉血解毒。治疗痈毒肿痛,体壮热盛者。
14、大黄配白芷:大黄清热解毒、通便导滞;白芷消痈止痛。二者配伍,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之功。治疗背痈初起、红肿疼痛、大便秘结者。
15、大黄配当归:大黄活血祛瘀;当归补血活血止痛。二者配伍,有活血祛瘀、消肿止痛之功。治疗跌打损伤、瘀血在内、胀满疼痛者。
16、大黄配枳实:大黄攻积导滞,长于下胃肠热结之有形积滞;枳实下气消痞,功专泻胃肠结气之无形气痞。二者配伍,共奏泻热除积、利气消痞之功。治疗气滞食停之胃脘痞满、腹胀疼痛、大便秘结等。
17、大黄配三七、血竭:大黄活血祛瘀;三七活血止血定痛;血竭活血消肿。三药合用,有活血祛瘀、止血定痛之功。治疗跌打损伤之瘀血肿痛。 [1]

采收加工

播报
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。除去须根,刮去外皮切块干燥,生用,或酒炒,酒蒸,炒炭用。

炮制方法

播报
1、大黄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大小个分开,洗净,润透,切厚片或小方块,晾干或低温干燥。
2、酒大黄:取大黄片,用黄酒拌匀,闷润至透,置锅内,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放凉。每大黄片100kg,用黄酒10kg。酒炒后,其力稍缓,并能引药上行,可清上焦实热。
3、酒熟大黄:取大黄片或块,用黄酒拌匀,稍闷,装入炖药罐或适宜容器内,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为度,取出,干燥。每大黄片或块100kg,用黄酒30kg。
4、大黄炭:取大黄片置锅内,用武火加热,炒至表面焦黑色,内部焦褐色,喷淋清水少许,灭尽火星,取出凉透。
5、醋大黄:取大黄片,用米醋拌匀,闷润至透,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干,取出放凉。每大黄片100kg,用米醋15kg。
6、蜜大黄:先将蜂蜜置锅内,加热至沸,加入大黄片,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,取出放凉。每大黄片100kg,用炼蜜18kg。
7、制大黄(车前草、侧柏叶制):先将大黄拣净杂质,用清水浸泡约6-8h,捞出,浸泡的水待澄清滤净泥沙杂质后,倾入锅内。每100kg原干药,加辅料(鲜车前草10kg,鲜侧柏叶10kg),与大黄分层放入锅内,用武火煮4-6h,煮至水将近干时,加入白酒10kg,拌匀,再用文火煮约10-20min,吸干水分,取出。除去车前草、侧柏叶,将大黄晒至五成干时,用刀切成7-10mm的小方块,晒干或烘干。晒时勤翻动,以免发霉。

保存方法

播报
置通风干燥处,防霉,防蛀;熟大黄、酒大黄,密闭,置通风干燥处。

药材性状

播报
本品呈类圆柱形、圆锥形、纺锤形、卵圆形或一面平坦一面隆起的块片,长3-17cm,直径3-9cm。除尽外皮者,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,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,系由微细的类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,有时可见散在的星点(异型维管束),未除尽外皮者表面棕褐色,有横皱纹及纵沟,顶端有茎叶残基。切面多凹凸不平。质坚实,有的中心稍松软,不易折断,折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,颗粒性;根茎髓部宽,有星点环列或散在;根木质部发达,具放射状纹理,形成层环不明显,无星点。气清香,味苦、微涩。嚼之粘牙,有沙粒慼。均以外表黄棕色、锦纹及星点明显、体重、质坚实、有油性、气清香、味苦而微涩、嚼之粘牙者为佳。 [1]

饮片性状

播报
1、大黄: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小方块,表而红棕色或黄褐色,可见明显星点。有香气,味苦而微涩。
2、酒大黄:形如人黄片,闻深褐色,偶有焦斑,略有酒气。酒大黄形如大黄片,表面黑褐色,微有酒香气。
3、大黄炭:表面焦黑色,内呈褐色,质轻而跪,有焦香气,咪微苫、涩。
4、醋大黄:略有醋气。
5、蜜大黄:形如大黄片、略香气,味甜、苦。
6、制大黄:形如大黄块,略具潸香气,味微苦、涩。

形态特征

播报
1、掌叶大黄:多年生高大草本。根茎粗壮。茎直立,高2m左右,中空,光滑无毛。基生叶大,有粗壮的肉质长柄,约与叶片等长;叶片宽心形或近圆形,径达40cm以上,3-7掌状深裂,每裂片常再羽状分裂,上面疏生乳头状小突起,下面有柔毛;茎生叶较小,有短柄;托叶鞘筒状,密生短柔毛。花序大圆锥状,顶生;花梗纤细,中下部有关节。花紫红色或带红紫色;花被片6,长约1.5mm,成2轮;雄蕊9;花柱3。瘦果有3棱,沿棱生翅,顶端微凹陷,基部近心形,暗褐色。花期6-7月,果期7-8月。
2、唐古特大黄 :本种与掌叶大黄极相似,主要区别为,叶片深裂,裂片常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狭线形,裂片窄长。花序分枝紧密,向上直立,紧贴于茎。
3、药用大黄:本种与上2种的主要不同点是,基生叶5浅裂,浅裂片呈大齿形或宽三角形;托叶鞘膜质,较透明,上有短毛。花较大,淡黄绿色、花蕾椭圆形,果枝开展,翅果边缘不透明。

分布区域

播报
1、掌叶大黄:分布于四川西部、云南西北部、西藏东部陕西、甘肃东南部、青海。
2、唐古特大黄:分布于四川及西藏东北部、甘肃、青海。
3、药用大黄:分布于河南西部、湖北西部、四川贵州、云南陕西南部等地。

道地产区

播报
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,主产于青海、甘肃等地。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,主产于四川。

生长环境

播报
1、掌叶大黄:生亍山地林缘或草坡,野生或栽培。
2、唐古特大黄 :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。
3、药用大黄: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。

生长见习

播报
喜冷凉气候,耐寒,忌高温。野生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m左右的高山区;家种多在1400m以上的地区。冬季最低气温为-10℃以下,夏季气温不超过30℃,无霜期150-180d,年雨量为500-1000mm左右。对土壤要求较严,一般以土层深厚,富含腐殖质,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好,粘重酸性土和低洼积水地区不宜栽种。连作,需经4-5年后再种。

繁殖方式

播报
用种子繁殖,也可用子芽(母株根茎上的芽)繁殖。

栽培技术

播报
1、种子繁殖:大黄品种易杂交变异,应选品种较纯的三年生植株作种株,7月中、下旬待种子大部变黑褐色时,连茎割回,阴干,脱粒。备用。用育苗移栽、直播法两种。分春播和秋播,一般以秋播为好。育苗,可条播或撒播。条播者横向开沟,沟距25-30cm,播幅10cm,深3-5cm,每1h㎡用量30-75kg。撒播是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,薄覆细土,盖草。每1h㎡用种量75-105kg。发芽后于阴天或晴天午后将盖草揭去。苗出齐后,及时除草、浇水。如幼苗太密,可结合第1次除草间苗。苗期追施稀薄人畜粪尿2-3次。初冬回苗后用土、草或落叶覆盖,至次年萌芽时揭去覆盖物。春播者于第2年3-4月移栽,秋播者于第2年9-10月移栽。选根有中指粗的幼苗,将侧根及主根的细长部分剪去,按行距70cm,株距50cm开穴,穴深30cm左右,每穴栽苗1株。春季移栽的盖土宜浅,使苗叶露出地面,以利生长;秋季移栽盖土宜厚,应高出芽嘴5-7cm,以免冬季遭受冻害。直播法,按行距60-80cm,株距50-70cm穴播,穴深3cm左右,每穴播种5-6粒,覆土2cm左右。每1h㎡用种子22.5-30kg,苗期管理与育苗移栽法相同。间苗1-2次,在苗高10-15cm时定苗,每穴1株。
2、子芽繁殖:在收获大黄时,将母株根茎上的萌生健壮而较大子芽摘下,按行株距55cm×55cm挖穴,每穴放1子芽,芽眼向上,覆土6-7cm,踏实。栽种时在切割伤口涂上草木灰,以防腐烂。 [1]

病虫防治

播报
1、病害:根腐病、轮纹病、疮痂病、炭疽病、霜霉病等,可采用综合防治法,实行轮作;保持土壤排水良好;及早拨除病株烧毁,病株处的土壤用石灰消毒;清除枯枝落叶及杂草,消火过冬病源;发病前或发病时用1∶1∶120波尔多液喷雾或浇灌。
2、虫害:金龟子和蚜虫,可用化学药剂毒杀。金龟子为害亦可在早晨捕杀或夜晚点灯诱杀成虫。 [1]